古树名木是珍贵的自然历史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生态等价值。为更好落实今年3月国务院正式施行的《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市强化财政支持力度,全年安排财政资金119万元,通过普查挂牌、风险防护、规划建设“三维发力”,推动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从“基础管理”向“精细化提质”迈进。
一是全面普查底数,精准挂牌“共守护”。结合上半年的最新普查结果,安排4万元资金,支持城管部门对全市468株古树、26株名木及94株古树后备资源开展统一挂牌,实现保护对象“全覆盖”。铭牌采用耐用材质制作,除标注树木种类、树龄等基础信息外,还设置电子信息码,公众扫码可获取树木生长习性、坐标定位、现场照片,同时能上报生长异常、环境破坏等问题,形成“公众发现—即时上报—部门处置”闭环互动机制,为社会力量参与保护搭建便捷高效渠道。
二是一体统筹资金,综合保障“共防护”。针对古树名木可能面临的自然灾害、病虫害侵袭、意外损伤及树龄性衰弱问题,构建起“风险保障+健康监测+抢救修复”财政资金综合保障模式。安排10万元购买古树保险,提供经济风险兜底;安排22万元开展古树名木及古树后备资源体检,通过根系检测、叶面分析等手段建立“一树一档”
健康台账;安排53万元用于全市古树名木抢救复壮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切实改善衰弱古树生长环境,提升古树存活质量。
三是强化规划引领,长效管理“共维护”。安排30万元支持《市域古树名木保护规划(2024-2035)》编制,推动古树名木保护工作长效规范管理。目前该规划已列入市级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目录并施行阶段化推进:2025年对现存的古树名木进行保护规划编制,2026年结合新一轮普查结果对新增古树名木进行补充,确保“及时纳入、规范管理”。通过规划编制,进一步形成“财政保障、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保护格局,推动工作实现由“被动应对”到“主动谋划”的良好转变,切实守护好城市的“绿色活化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