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抢抓数实融合之机,结合产业基础优势,实施智改数转网联“十百千”工程,促进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更好结合,持续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以数智化赋能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稳步推进“双碳”目标实现。
一是支持多维诊断服务助企“明路径”。引入国内优质智能制造服务商资源和做大做强本地服务商并举,为重点企业“把脉问诊”,为其“量身定制”绿色化转型路径。通过政府采购遴选优秀服务商,为企业提供“智改数转”免费诊断服务,提出“一企一策”个性化系统解决方案,已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免费诊断全覆盖。提升本地服务商服务效能,对服务企业成效显著且符合条件的服务商给予最高200万元支持。开展“百场千企”产业链对接活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对积极组织举办活动的企业、行业协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等给予资金支持。
二是支持企业数实融合激活“新引擎”。支持企业加快智能化改造,对超亿元高端化技术改造项目、超5000万元“五基”领域产业基础能力建设项目、超500万元智能化数字化改造项目和循环经济项目、超百万元节能技改项目等最高支持1000万元;引导金融机构、担保机构支持制造业企业设备购置更新,“免申即享”给予企业项目贷款贴息和担保费补贴。支持企业加速数智化应用,对中小企业和数据要素型企业通过公共算力调度与创新服务平台租用非关联方智能算力资源,给予年度最高100万元算力费用补贴。打造数字化转型示范标杆,对新晋“可持续灯塔工厂”“灯塔工厂”、省级以上智能工厂(车间)、绿色工厂(园区)、零碳(近零碳)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等分类给予最高400万元奖励。
三是支持创新标准互动发展“固根基”。构建企业创新“全生命周期”支持机制。在基础研究阶段,设立应用基础研究专项和省市联合基金专项,支持校企院所瞄准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开展创新研究。在技术攻关阶段,对研发费用年度增长100万元以上的科小和高企分档给予最高100万元支持,对企业承担的国家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市级“揭榜挂帅”重点攻关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支持。在成果转化阶段,对符合条件的科技成果转化培育计划项目给予资助;对新认定省级首台(套)重大装备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对符合条件的创新产品给予最高50万元的保险保费补贴和最高200万元的应用场景政策支持。推动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对企业主导制定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等,分档择优给予最高100万元支持。
四是绿色产业基金撬动资本“强供给”。充分释放财政资金“乘数效应”,市级政府投资基金参股设立了瑞良基金、IDG基金、国电投基金、星纳赫泉基金、和谐港华零碳基金等总规模达112.4亿元的12支绿色低碳领域子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加大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研发、重点行业节能降碳、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等重点领域金融供给,更好满足制造业绿色转型融资需求。截至2024年底,已累计投资常州本地项目36个,投资总额24.7亿元。持续发挥“创新贷”“苏科贷”“人才贷”等信保基金产品增信赋能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投放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支持企业绿色创新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