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政领财、以财辅政,常州市财政局围绕“资金、资产、资本、资源”提质增效,不断深化现代财政制度改革,增强重大决策部署财力保障,推进新时代财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资金统筹,做强预算“盘子”
一是强化征收管理。多层次发力实现财政收入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认真落实中央、省、市相关减税降费、惠企利民政策,夯实税源基础。健全多部门、多层次协同治税,确保应收尽收、颗粒归仓。今年以来,我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税收比重均位居全省前列。二是加强统筹协调。加强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统筹,减少交叉重复安排。统筹用好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和市级财政资金,加强不同年度间财政资金的统筹。积极盘活各类财政性资金,统筹用于“三保”等急需领域,最大限度实现资金合力。三是提升保障能力。夯实集中财力办大事政策体系,优化升级财政资金直达快享机制,全力保障“新能源之都十条”、创新政策2.0版等重大政策落地。1-8月,我市已累计直达兑付创新发展专项资金4.56亿元,惠及企业2043家次;兑付青年人才生活居住双资助、“青春留常”综合资助和高层次人才薪酬奖励1.94亿元,惠及人才超26万人次。
二、聚焦资产管理,管好国有家底
一是创新共享模式。出台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公物仓管理、公益仓管理两个政策文件,推进公物仓资产跨区域、跨行业流动,实现实体集中仓与网络虚拟仓、市级公物仓与省公物仓有效互补和链接。推动公物仓低效资产向公益仓转移,做到物尽其用,促进社会公平、资产高效利用。二是聚焦资产盘活。出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盘活利用办法,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推进存量资产充分利用和调剂共享,从制度层面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常态化落实国有资产清理盘活职责和任务,切实提高资产使用效益。截至9月初,全市已完成5.15亿元资产的盘活工作。三是加强绩效管理。出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绩效管理办法,以提升资产绩效为目标,以绩效评价为手段,以结果运用为导向,推动实行资产全领域、管理全过程的绩效考核。2023年试点对5个部门系统实行一般评价,对2家单位实施重点评价,促进国有资产监督体系更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更趋深入。
三、聚焦资本赋能,支持产业发展
一是凝聚基金活力。整合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龙城科创发展基金,2023年起连续三年安排不少于50%的额度投向新能源产业,以“实业+资本”加快产业发展。截至8月底,全市国有资金设立基金累计投资常州本地新能源项目76个,撬动社会资本投资超300亿元。二是助力乡村振兴。持续加强农业信贷担保与其他支农工具的政策衔接,放大财政支农效应,建立常州市地方政策性农业融资担保费全额补贴政策长效机制,提高金融机构支农主动性。截至8月底,江苏农担常州分公司累计担保余额达405981万元,在保余额151567万元;累计担保户数达4120户,在保户数1799户,户均84.25万元。三是解渴中小企业。运用信保基金呵护中小微企业发展,着力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截至8月底,信保基金项下累计为33317户企业发放贷款1455.63亿元。其中,今年1-8月共支持5673户企业获得贷款216.97亿元,平均利率4.02%,比上年降低22BP。
四、聚焦资源统筹,深化财政改革
一是优化市区体制。推进构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规范统一和客观实际相协调、改革创新和统筹兼顾相统一的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缩小各区域财政体制的差异,增强统一性,兼顾客观实际,保持财政保障平衡稳定。建立均衡性转移支付制度,提升各区之间的财力均衡度。完善区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切实提高区级政府基本财力保障水平。二是完善数字系统。加快构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会计核算、决算财报、财政监督全流程精准管理,逐步形成跨层级、多年度集成“数据池”,为提升财政管理质效提供有益支撑。稳步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电子化和财政电子票据管理改革,截至8月底,全市累计上线单位2831家,在线完成电子化收缴业务595.19万笔,开具各类财政电子票据575.13万份。三是强化风险管控。加强跟踪督导,切实压实防范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责任,坚决杜绝虚假化债、数字搬家行为,确保政府性债务风险等级持续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