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既是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也是财政部门培育优质财税来源的内在需要。今年上半年,常州财政部门瞄准企业创新发展的各类瓶颈制约,集中资金,优化政策,全力服务全市“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大局,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从“分散”到“集中”
从年初开始,按照常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相关要求,市财政全面整合科技三项经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专项等资金,将原来6个专项资金,整合为2大类。通过整合,筹集了5亿元新兴产业发展资金和3亿元“一核八园”专项资金。统筹用于发展新兴产业(五大产业)政策兑现,支持创新创业平台建设、领军型人才引进和撬动各类资本。1-6月市本级已下达各类财政扶持资金3.87亿元,其中:“一核八园”专项资金2000万元,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外向型经济等专项5013万元,创意产业2400万元,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和培育专项4686万元,创业投资引导资金1600万元,五大产业发展专项2.3亿元。
从“直接”到“间接”
财政资金是有限的,如何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作用,成为摆在财政部门面前的一个大课题。市财政局局长朱志洪说:化解这对矛盾,关键就在于如何用好“杠杆原理”,具体说就是做到四个“着眼”。 首先是着眼补偿银行信贷风险,促进银行增加信贷投放。市财政设立“常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对放贷银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所产生的损失进行补偿,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承担有限代偿责任。1-6月,财政首期6000万元的风险补偿资金已经落实,55户企业获得17.21亿元贷款,开创了财、银、企合作新模式。其次着眼广大科技企业缺少担保物,创新支持担保行业的模式。设立“常州市新兴产业科技担保引导资金”,注资8000万元,引导3家符合条件的民营担保公司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1-6月3家担保公司在保责任余额达14亿元,同比增幅5.8%。再次是着眼初创期企业融资,吸引多方资本支持创投。鼓励和促进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进入我市创投领域,推动初创期企业成长。市财政下达7500万元引导资金,吸引民间投资2.99亿元,共同组建3家创投企业,已投资项目12个,投出金额1.36亿元。最后是着眼直接融资,推动中小企业集合债。利用财政贴息担保费补助政策,引导企业发行5亿中小企业集合债。
通过以上这些举措,财政从传统的撒胡椒面式的直接支持企业,转变为打通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瓶颈的间接支持,有效放大了财政支持企业的力度。
从“管理”到“服务”
企业的转型升级,客观上也需要政府服务理念的转型升级。
常州市财政主动站在企业的角度,优化整合优化内部操作程序,缩短各类业务办理时间,减少资金流转环节,严格做到对部、省下达的专项资金原则上十个工作日内下拨;对符合直接拨付范围和条件的企业,资金直接拨付到企业。针对工业重点项目、工业经济新增长点和“一核八园”企业,主动送政策送服务,建立重点税源大户联系制度,组织企业政策辅导和培训。
在做好本部门工作的同时,财政部门还特别注重与其他兄弟部门的协同作战。上半年,积极会同工商、商务等部门对我市市区2081户外商投资企业年检,采用集中进园区、进开发区现场联合办公的方式,推进“一站式”服务模式,东芝变压器的财务人员杨协芳先生说:“以往几天才能办完七个部门的年检,现在半个小时就一次完成了。”此外,财政部门还研究上级政策导向和资金分配动态,配合相关部门强化项目包装,促进企业用好上级资源。
通过半年的努力,常州市财政的支持经济科学发展效果已经逐渐显现。上半年以来,全市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兴产业蓬勃成长,呈现四大可喜变化。一是规模迅速壮大。上半年五大产业实现总产值2700亿,增长25.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67.65%。其中:装备制造业实现总产值1356亿,增长24%,占五大产业总产值的50%;新能源产业实现总产值238亿,增长72.4%。二是经济效益提升。1-5月五大产业实现利税178.1亿,增长32.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税71.2%。1-6月全市工业企业入库税收超亿元企业12户中五大产业企业占10户。三是龙头企业支撑明显。天合光能、亿晶带动新能源产业,已从单晶硅拉棒(多晶硅铸锭)发展到切片、电池、组件封装、光伏应用和专用设备制造等形式完整的产业链;新誉重工带动风电产业,已拥有风力发电整机和部件制造企业40家;西电、上上带动智能电网,已成为全国最大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制造基地、重要的输变电设备制造基地之一。四是企业上市明显增加。新兴产业企业上市步伐明显加快,今年新增8家上市企业全部属于新兴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