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文件 >> 内容
 
市政府关于印发常州市“十一五”安全生产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07-08-23    来源:财政局  浏览次数:  字号:〖
 

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公司、直属单位:
  《常州市“十一五”安全生产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常州市人民政府
二○○七年七月二十一日


常州市“十一五”安全生产规划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基础,根据《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江苏省“十一五”安全生产规划》(苏政办发〔2007〕29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有关单位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市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在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基础管理、深化专项整治、提高安全意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事故发生起数和死亡人数均有所下降,重特大事故得到了有效遏制,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趋于好转。
  但是,全市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工矿商贸等领域伤亡事故多发的状况尚未根本扭转,全市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造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社会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安全生产法制观念仍然不强。二是安全生产监管体系还不够完善,监管力量不足,监管监察缺乏权威性和有效性。三是企业主体责任没有落实到位,行业管理弱化,企业管理滑坡,安全生产没有成为许多企业的自觉行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还没有落到实处。四是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分布、分类没有完全摸清,少数重大事故隐患尚未得到有效治理。五是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基础薄弱,同时安全生产科技相对落后,尚不能为安全生产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安全生产工作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机遇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国际职业安全健康标准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将推动企业进一步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提高职业安全健康标准。挑战是: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在短时间内难以根本改变,安全保障水平低的企业还将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从业人员结构变化和人员流动加快,安全意识和技能不能适应安全生产工作的要求,安全生产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安全生产工作全局,坚持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出发点、遏制重特大事故为重点、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目标,健全安全法制,落实安全责任,强化监督管理,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安全投入,倡导安全文化,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努力实现我市安全生产状况的进一步稳定好转。
  (二)总体目标
  到2010年,全市安全生产法治秩序基本建立,全市安全生产各类伤亡事故和死亡人数与“十五”末相比有较大幅度下降,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及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事故多发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善,亿元国内生产总值(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05年末下降35%以上,工矿商贸从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05年下降25%以上;职业危害严重的局面得到有效控制;政府、企业对安全生产和安全科研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先进的安全技术进一步得到推广和应用,安全生产各项指标保持全省前列水平。
  (三)分类目标
  1. 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设目标
  到2010年,建立、完善全市安全生产监管网络体系,乡镇(街道)配备安全生产监管人员;加强安全生产监察队伍建设,提高安全生产监察人员素质;非煤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化学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和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上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并足额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其他企业配备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2. 重大危险源监控目标
  到2010年,逐步建立统一、高效、科学、规范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和企业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对重大危险源进行登记、监控,做到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靠科学、监控有力,反应及时、措施果断。
  3. 职业危害监督检查目标
  到2010年,有毒有害场所职业卫生达标率达到70%以上;高危行业、职业危害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加大。
  4. 安全生产专业人才建设目标
  到2010年,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及其他国家规定应持证从业人员全部持证上岗;注册安全工程师队伍不断壮大,安全生产监管人员的素质及各类安全生产专业人才满足当时安全生产的需要。
  5. 安全文化建设目标
  到2010年,安全生产常识宣传教育普及到全市各个行业和公民之中,社会的安全意识、公民的自我保护意识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增加等同步推进。
  6. 安全科学技术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先进的安全生产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逐步推广应用,安全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有较大幅度提高。
  7. 社区安全建设和乡镇(街道)达标目标
  到2010年,建立、健全乡镇(街道)和村委(社区)的安全保障机制和各项制度;力争完成对社区内安全隐患(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等)的普查建档工作,建立安全网络,责任落实到人;把安全生产教育活动列入乡镇(街道)、村委(社区)的日常工作。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
  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精干高效、保障有力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健全各辖市、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和执法队伍。充分发挥市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的作用,协调解决安全生产中的重大问题,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
  (二)建立安全生产信息平台
  建立高效灵敏、反应快捷、运行可靠的信息体系,提高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信息化水平,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加快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办公自动化建设,与市政府的电子政务平台形成有机的整体。在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网站建设的基础上,新增7个辖市、区节点,建立全市安全生产各类专用数据库,充分利用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组建面向全市的安全生产信息网络系统和数据中心。
  (三)提升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支撑能力
  整合科技资源,培育安全生产中介机构,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技发展与安全生产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搭建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推动安全生产科技发展。促进科技研发机构建设,造就安全生产科技创新队伍。充分利用全市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专业人才的优势,积极研制开发安全生产技术、管理软件,实现安全生产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加强安全生产技术数字化、信息化产品的开发研制工作。采取政府注入引导资金,企业投入主要资金的方式,大力开展安全生产的科技推广工作。
  (四)加强安全专业人才培养
  通过社会招聘、定向培养、在岗学习等办法,多渠道培养、选用安全生产专业人才,建设一支数量足、质量优、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安全监管人员队伍,不断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等综合素质,为实现全市安全生产工作稳定好转提供智力支持。
  (五)创新安全生产监管方式和手段
  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通过法律约束、政策导向和行政监管等多种途径,创新安全生产监管方式和手段。认真落实各级领导安全生产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和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制,定期公布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完成情况。在生产经营单位中全面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建立起完整详细的安全生产台账和各生产环节、各岗位安全质量责任制。加快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推动安全生产管理和职业卫生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六)强化安全生产培训和推进安全生产教育
  按照《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国家安监总局第3号令)、《江苏省安全生产培训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苏安监〔2006〕5号)文件精神组织安全培训。强化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培训。重点做好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非煤矿山等行业的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加强对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的组织指导和监督检查。依托在常高校安全工程方面的教学力量,培养安全工程本科生、研究生等专业人才。
  发挥新闻媒体安全生产宣传和舆论监督作用,加大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普及安全知识的力度。广泛开展安全社区建设,倡导安全文化。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等宣传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氛围。
  (七)实施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
  开展重大危险源普查,通过培训、普查、登记、建档等工作,建立重大危险源资料库,健全重大事故隐患发现、辨识、报告、控制、消除和备案等制度,制定比较完善的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分级管理体系,落实责任主体。推动企业建立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及监测、监控系统,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建档、检测、评估和监控,建立完善应急预案。
  (八)严格职业危害监督检查
  建立健全职业卫生工作协调机制和重大事项通报机制,明确相关部门职责,落实监督管理责任。积极倡导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加强从业人员的个体防护,及时查处职业卫生违法违规行为,加大职业危害事故处理力度。
  (九)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建立统一指挥、职责明确、结构完整、装备齐全、功能全面、反应灵敏、运转协调的市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市安全生产应急指挥系统,实行资源共享。建立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培训演练基地,增强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抢险救援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损失。
  (十)培育和发展安全生产中介组织
  从全市实际出发,统筹规划、积极培育、合理布局、有序发展安全生产中介组织。支持、鼓励安全生产中介组织依法参与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评价、认证、咨询等工作,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有效的服务。加强对中介组织的监督管理, 促进安全生产中介服务专业化、社会化和规范化。
  (十一)深化重点行业和领域监督管理
  1. 危险化学品
  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部门协调机制,落实监管责任。完成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普查、登记和建档工作。制定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加大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的关闭力度,按产业集聚发展和化工产业环保治理的要求,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全面开展安全评价工作,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新工艺、新设备试运行的监管。
  2. 非煤矿山
  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许可证发放标准和条件,禁止不符合标准和规程的企业进入市场,淘汰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露天采石场。开展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现状综合评价,推进非煤矿山安全质量标准化试点工作。
  3. 烟花爆竹
  指导、督促烟花爆竹批发、经营单位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增强企业事故预防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全面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加强烟花爆竹的储存、运输和燃放单位、从业人员的安全监督管理,做到依法监督,规范有序,管理到位。依法打击非法生产经营烟花爆竹的活动,严肃查处私产、私销、私储、私运烟花爆竹的行为。
  4. 道路交通
  坚持预防为主,注重阶段性工作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全面推行道路交通社会化管理的新机制。认真落实交通安全责任制,对责任不落实,工作失职,造成重大道路交通事故的,按照有关规定严肃查处,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加大危险路段和事故多发点段的排查、治理工作的力度,从治本入手,落实措施,明确责任,使通车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加强全市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加大对各种道路交通违章行为的查处力度,重点取缔无证驾驶、违章装载、超速行驶等严重违章行为,做到不失控,不漏管,维护正常的行车秩序。
  5. 水上交通
  督促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健全水上运输安全管理的各项制度,完善现有的法制体系。加强水上搜救中心建设,建立水上突发事故应急处置机制,加大水上搜救建设投入,提高装备水平。加强船员管理,做到船员适任,船舶适航。内河水运必须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要严格渡口、渡船、游船的安全管理,对非法运输行为及时、严厉查处,坚决取缔“三无”船舶。
  6. 建筑施工
  建立建设系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快报系统,完善事故处理机制。突出做好高处坠落、施工坍塌等多发事故的预防工作,督促和检查重点地区和重点企业事故预防措施的制定与落实。
  四、保障措施
  (一)把安全生产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安全生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把安全生产摆在与人口、资源、环境同等重要的位置。完善和强化安全生产规划和实施体系,把安全生产规划、重要指标和重大工程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全生产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加强安全生产法治工作
  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惩处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行为,提高执法效果,严肃查处各类事故,严格执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许可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加强安全生产行政处罚和复议工作。
  (三)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生产纳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作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保证安全生产投入,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依法履行综合监管职责,经贸(电力管理、国防科技)、公安、交通、铁路、民航、水利、农林、建设、邮政、信息产业、旅游、质监、环保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本行业或领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负责。监察机关对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实施监察,加大对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查处和行政责任追究力度。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团组织以及社区基层组织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作用。
  (四)增强监管能力
  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机构、执法队伍和执法能力建设,保障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机构、人员、设施、装备、经费等到位,提高安全生产监督执法水平和重大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创新安全生产监管方式和手段,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
  (五)加大安全投入
  设立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用于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应急救援、事故调查处理、危及公共安全的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整改以及配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装备设施等。各级政府对重点安全生产技术改造和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治理项目给予鼓励和扶持政策。建立企业、政府、社会共同投入的机制,提高企业和全社会本质安全水平。
  (六)实施科技兴安战略
  加强安全生产科技的研究工作,加大安全生产科技的投入力度,设立市安全生产技术改造贴息资金和专家组活动经费,并纳入市财政预算经常性支出科目之中。制定安全产业发展政策,鼓励发展先进、经济、节能、高效的安全技术、材料、工艺和装备。加强安全生产科技队伍建设,大力弘扬“奉献、求实、创新、协作”的精神,培养和造就优秀的安全生产科技人才。建立市安全生产专家人才库,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学术研讨、法律法规、技术与管理咨询等方面活动。

 
 
主办单位:常州市财政局
地址:常州市行政中心(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B座14楼    联系信箱:sczjb@changzhou.gov.cn    网站地图
电话:(0519)85681812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10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