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坚持“零基”导向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发布日期:2025-07-02

近年来,市财政局坚持“零基”导向,充分发挥多元政策工具功能,通过免申即享、公平普惠等模式,集成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政策保障效果和资金使用效益“双提升”。

一是优化多元财政支持方式。完善专项资金“靶向投入”机制,打破支出固化格局,按照“资金—项目—政策”链式逻辑,将专项资金清理整合至4大类9领域,形成“产业-平台-科创-人才-生态”政策保障清单。构建“1+3+X”政府投资基金体系,健全覆盖“种子—天使—VC—PE—Pre-IPO”全成长周期创投服务体系,截至5月底,累计投资常州项目284个,投资总额75.87亿元。创新财政金融联动协同模式,充分利用贷款贴息、担保费补贴、风险补偿、拨投结合等政策工具,截至5月底,累计66个项目获得“江苏制造贷”贴息资金650万元,拉动项目投资87.12亿元,新设“龙城设备贷”财政贴息政策,实现中央、省、市多级协同。全市4家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平均担保费率基本保持在1%以下,常州信保基金总规模达10亿元,累计支持超3.7万户企业获得超2300亿元贷款。

二是实施“直达快享”改革突破。省内率先推进全市范围财政资金“直达快享”推广应用,搭建“直达快享”服务专区,通过税务、社保等多源数据匹配,推动市级财政与奖补对象的账户直连,实现“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资金找企、应兑尽兑、直达快享”转变,推动政策红利精准高效便捷“滴灌”市场主体。2022-2024年度,全市共计直达兑付惠企利民财政资金114亿元,惠及企业超12万家次、个人超165万人次。今年1-5月,累计直达兑付财政资金6.1亿元,惠及企业超1000家次、个人近32万人次。今年5月,全线接通市级“直达快享”、省级“一企来办”、省级财政预算一体化等平台,实现首笔资金从审批到到账全流程数字化,大幅提升资金兑付的便利度、快捷性。

三是加强预算绩效闭环管控。建立健全从绩效目标管理到绩效结果应用的闭环管控机制,及时取消实施终结、效益低下、不再适用的专项,腾出资金优先保障新能源、合成生物等前沿领域。强化项目储备并建立项目排序机制,加强项目预算审核论证,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根据绩效结果逐步取消或压减针对特定对象且易引发企业“迎合式”行为的培育奖补政策,构建普适性且驱动企业“内涵式”转型的产业链政策体系。2022至2024年,对工业高质量发展专项、高新技术企业支持政策、科教城发展专项政策等开展财会专项检查、重点绩效评价;2025年将创新发展专项纳入重点绩效评价,为新一轮支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政策迭代调整提供决策参考。

 

主办单位:常州市财政局

地址:常州市行政中心(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B座14楼

电话:0519-85681812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10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