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州财政“活水”润泽乡村 绘就“水清岸绿”生态新图景 |
| 发布日期:2025-10-23 |
|
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我市自2025年起安排专项资金,以行政村为单位,围绕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景观文化及长效管护等方面,计划用3-5年时间培育一批片区小微水体治理亮点村,以点带面推动全市农村水体面貌整体跃升,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与幸福指数。 一是多元保障,严格监管“提增效”。构建“财政引导、镇村参与、社会补充”的多维度资金保障体系,既避免资金“撒胡椒面”,又杜绝“重投入、轻效益”现象,充分释放财政资金活力。在今年全市第一批试行片区小微水体治理中,通过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有效撬动行政村及社会资本投入689.13万元,形成“财政+镇村+社会”多元投入格局,为治理工作提供坚实资金支撑。同时严控资金“来源、用途、监管”保障防线,确保资金使用合规、高效。 二是精准施策,双效并举“焕新颜”。治理过程中,推动财政资金精准投向“清淤、截污、护岸、植绿”等关键环节,支持专业工程队伍对村内沟渠、池塘、坑塘等小微水体开展清淤疏浚、连通水系、岸坡加固,累计清理淤泥4.53万立方米,铺设水系管网8.77公里。同时,严控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直排路径,对河湖破损岸坡进行生态修复,绿化面积达2.4万平方米,有效构建起“水体+植被”生态净化系统,实现“治污”与“造景”双重成效。 三是典范引领,多效共融“惠民生”。随着一期工程的顺利实施,各地小微水体片区治理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曾经的“黑臭塘”变身“景观池”,例如,武进区嘉泽镇南庄村通过水岸绿化、涵养区建设、生态栈道打造等措施,已建成风景秀丽的湿地公园,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样板。治理后的小微水体兼具灌溉、调蓄功能,既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又可为周边农业生产提供稳定水源,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让村民在水清岸绿中收获“满满幸福”。 |
主办单位:常州市财政局
地址:常州市行政中心(龙城大道1280号)1号楼B座14楼
单位联系电话:0519-85681812 网站地图
网站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只处理网站问题。)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